【复试大纲】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复试大纲
F0401 地质学综合1、考试性质地质学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为招收地质学(一级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 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五个二级学科)、 海洋地质学和资源环境领域(专业学位)地质资源勘探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的复试课程,由学校自主命题。2、考查目标(一) 矿物学主要考查学生对矿物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矿物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法。掌握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外表 形态、物理性质、分类和鉴定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矿物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 规律、变化历史及其实际用途。掌握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矿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各大类和各类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形态物性通性;掌握 50 余种矿物的鉴定特征并 掌握鉴定未知矿物的技能。初步掌握矿物学的研究方法。(二) 岩石学考查学生的对三大岩类岩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 要求掌握三大岩类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岩石分类、各大岩类 的基本特征和鉴定、岩石物理化学、岩石成因与演化等。(三) 构造地质学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构造地质学的 理论、方法分析岩石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并能结合实际地质问 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四) 地史学考查考生掌握地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水平,分析和判断地史学基本问 题的能力。考生能准确把握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确理解地史学涉及 的基本概念以及地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分析和处理地史学的实际资料、熟练 运用地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地质历史发展的实际问题、了解地史学及相关学科最新动态和重要进展。
3、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矿物学部分:10%岩石学部分:50%构造地质学部分:30%地史学部分:10%考核学生掌握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等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题型设计:1、基本概念(占 20%左右)、基础理论(简答题和论述题,占 60% 左右)、基本技能(20%左右)。
4、考试内容(一) 矿物学矿物及晶体的基本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成因标型;矿物的分类命名、主要矿物类型的化学组成特征、晶体结构及 其鉴定特征。(二) 岩石学1. 岩浆岩石学岩浆与岩浆作用、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之间 的关系、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产状和相特征、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案、超 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主要岩石 类型及鉴定特征;掌握碱性岩、火山碎屑岩和脉岩类的基本特点和鉴定特征;掌 握岩石物理化学相图及其对岩石成因和结构构造特征的解释;掌握岩浆岩多样性 的影响因素、岩浆演化机理、不同构造背景的岩浆岩组合和岩浆岩的成因。2. 沉积岩石学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掌握沉积岩的分类 和命名原则,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异同;掌握沉积环境和沉积 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主要识别标志,常见沉积相特征及其相模式;掌握沉积岩石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具有初步利用沉积岩石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 的基本能力。3. 变质岩石学掌握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机制、变质作用因素、变质作用的 PTt 轨迹、变质作用分类、变质反应和变质带、变质双带、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命名、变质岩的矿物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掌握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 岩、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的基本特征、主要岩石类型及鉴定特征,理解变质作用 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三)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沉积岩 的原生构造及顶、底面识别标志,地层接触关系,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 关系;构造研究中的力学基础、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应力,应力状态,应力 摩尔圆,应力场,变形与应变,岩石力学性质;劈理、线理和节理的特征与分类, 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褶皱要素、褶皱的几何学分析、平 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的组合型式、 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断层的几何学要素, 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 断层岩,断距,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 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模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几 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 段性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断层相关褶皱;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及几何 结构、走滑断裂带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韧性剪切带 的类型、糜棱岩的种类、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地质图读图并做图切剖面;熟练掌握赤平投影方法,熟练掌握岩层产状和断层产状的求解方法。(四) 地史学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地史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争议事件及其意义、地层形成 和沉积环境、相分析及其主要方法、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地层形成的沉积 作用与地层学基本原理,古地理分析;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层、 地层单位、地层系统),地层及其属性特征、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地层 单位及其类型,岩石地层单位的特征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系统,生物 地层及其单位,层型,年代地层和地质年代,各类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历史构 造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分区、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地槽 地台学说),历史大地构造分析及其方法,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大陆漂移、海 底扩张、板块构造),古板块边界及其标志,中国主要的古板块,威尔逊旋回, 主要构造阶段。前寒武纪地史(前寒武纪的划分,前寒武纪的生物纪录,太古宙 的岩石类型,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地史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华北板块陆核的形成, 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和地史的特征,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地史的特征, 南华纪和震旦纪地史及其特征);早古生代地史(早古生代的划分,早古生代的生 物界(重要门类、生物界发展的重大事件、生物相合生物分区),中国早古生代 古地理特征,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历史,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地史 的主要特征,华北板块早古生代地史的过程和特点,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寒武纪 地层序列,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早古生代的矿产)晚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的划 分,晚古生代的生物界(重大变革、重要门类、重要事件),中国晚古生代古地 理及其特征,华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的过程和特征,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过程 和特征,华南泥盆纪和华北石炭纪地层序列,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晚古生代的 矿产;中生代地史(中生代的划分,中生代的生物界及其重要演化事件,中国三 叠纪古地理特征,中国侏罗纪-白垩纪古地理特征,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三叠纪 地史的特征,中国侏罗纪-白垩纪地史的特征,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生代气候 和矿产;新生代地史(新生代的划分,新生代的生物界,中国古近-新近纪古地 理,中国东部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类型,中国第四纪古地理,中国第四纪沉积物 类型及其分布,第四纪气候及其特征)。
5、是否需要计算器否。
F0402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1、考试性质《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含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和资源 环境领域(专业学位)地质资源勘探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主要 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硕士研究生所必备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2、考查目标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石油地质 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 方法的地质基础、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能够针对特定的勘探对象与勘探任务选 取合适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3、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结构:1、概念题 20%;2、简答题 40%;3、论述题和综合题 40%;4、考试内容(一)地震勘探部分1、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几何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各种介质情况下的反射玫时距曲线以及折射波运动 学。2、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低速带测定、地震组 合方法以及多次覆盖技术。3、地震波速度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索、各种速度概念、速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各种速度间的转 换关系。4、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剖面的特点、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地震勘探的分辨事,反射界面真 正空间位置的确定等内容。5、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内容和方法、断层解释、相干体技术、特殊地质现象解 释、构造图的绘制等内容。6、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概述波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实际介质中的地震波以及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 的关系7、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利用速度信息、厚层和薄层反射振幅信息、地震属性进行岩性解释的基本方 法或技术。8、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特点,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 本方法及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9、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预处理,速度分析,动校正,静校正,去噪,偏移,叠加。10、地震勘探新技术海洋地震勘探新方法与新技术,陆上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工程地震勘 探。(二)重磁电勘探部分1、电法勘探原理直流电法、大地电磁测深法、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测深法、人工源时间域电磁 测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2、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方法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原理,克服干扰的措施,远参考法的原理。3、均匀层状介质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均匀层状介质中大地电磁场传播的基本特性,阻抗递推公式,视电阻率的频 率特性。4、非均匀介质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张量阻抗及其旋转特性,静态位移,TE 极化,TM 极化,TE、TM 两种视电阻 率的频率特性不一致的原因。5、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基础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再处理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6、重力勘探基础地球重力场的组成,正常重力场,重力异常,重力观测资料的改正,重力勘 探基本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7、磁法勘探基础地球磁场的基本特性,地磁要素,地球磁场的组成,正常磁场,磁异常,磁 测资料的改正,磁法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5、是否需要计算器否。https://pic1.zhimg.com/80/v2-30be11e1920318810c7ed3fe4cb33f00_720w.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