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考研经验] 一篇巨详细的北外高翻经验贴

0
回复
1804
查看
[复制链接]

1628

主题

1632

帖子

56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58
发表于 2022-6-17 14: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本人有幸被北外高翻MA专业录取,应一些同学之邀,将自己的备考经历和学习方法与大家进行分享。大家学习能力、习惯、方法各有不同,因此未必通用,所以请选择性看待。
        按照国际惯例,自报家门:本人本科为普通211,非英语专业,二战北外高翻MA。第一年没有进复试(2017年进复试的条件是专业课225,政治和二外53,总分345。大概38人进入复试,最后录取19人)。二战总分387,专业课249。
        这里说下分数线的意思,12月份初试过后,先等自己的分数出来,时间上大部分院校都是集中在那几天,北外也是。自己的分数出来之后,就等国家线,国家线往往有两个线,即总分线(例如今年A区是345)和单科线(例如今年A区是政治和公共课各不低于55,专业课各不低于83)。然后再等校线出来,校线的公共课(政治和二外)一般和国家线一致,关键就是专业课的线,这也是大部分人最关心的,专业课是按照进入复试的人数划分的,所以每一年有所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正因为如此,考前对专业课线的预计往往不准(因为你不可能知道所有人的分数),例如2016年年底的考试,有机构说MA专业课在210以上就可以准备复试了,结果要225;2017年年底的考试,很多人预计要230,结果要240。
        首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我认识大约5个学长学姐(不是同一届的),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爱动脑筋,很少在一些群里问问题(有几个,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前,都不知道群里有这人),不是说他们没有问题,而是说他们会思考,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比如他们不太可能会问:1、北外高翻是否歧视(完全没有歧视你信吗,认真踏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加重要);2、高翻推荐的参考书目在哪里找得到(官网啊,稍微动下手就找得到。PS,我就见过一个同学在三个群里问了这一问题,有那时间等别人回答,还不如自己动手找找看);3、试卷考什么、难不难(你拿套真题做下,一下就知道难度了。大家水平各异,怎么会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呢);4、MA到底是学硕还是专硕(说什么的都有,打开官网一看便知是学硕);5某某书籍在哪里买的到(你先上淘宝看下啊,难道要别人找好,再发链接给你吗);6、初试有没有二外听力(初试是全国统一考试,怎么考听力呢?人家都在做卷子,你戴耳机做听力?现实吗?)复试有没有二外口语(你觉得可能吗,英语口语还算不上多好,还要考二外口语?);7、2月份的时候,一位同学在群里问高翻考研报名是否已经截止(你想过吗,12月份才考啊,没到3月就截止报名了吗);8、问别人备考了多久考上的(还是那句话,大家情况各异,我就见过复习了4个月考上的,也认识考了几年没有考上的。人家4个月考上,是因为基础好、悟性高,大家跟他情况又不一定一样,问这个有意义吗,自己努力才是王道)等等等等。天天在群里问这种问题,哪能静下心来自己复习呢。很多时候,一些问题只要稍微过下脑子,或者上网查证了解下,就可以知道答案。但感觉很多同学真的就是不知道世界上有个东西叫百度,还有个东西叫做官网,很让人抓狂啊,哈哈。这种信息搜集能力本身就很重要,因为在做翻译时就需要经常查证。有时为了检验自己的表达和用法是否地道,还要用到Google。李长栓老师在他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里面,就对信息查证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说明。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希望大家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要谨慎。好的学校考的人一般都比较多,竞争激烈,对本科也有一定的要求(出身好,自己也会更加有自信对不对),因此自己要格外努力才可以出众。大家都知道北外高翻MA缩招了(这些信息平常多看看官网就可以了),所以备考要趁早,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对于二外的学习一定要早一点,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留够时间。还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其实就是听说读写译)。
        最后说下北外高翻MA和MTI两个专业的区别吧。MA是学硕,学制两年,学费8k一年;MTI口译是专硕,学制也是两年,学费3w一年。两者在考研初试上考的不同:MTI考的是政治、二外、翻译基础和百科;MA当然就是政治、二外、基英和互译了。不过两者在复试上,没有任何区别,考察点、占比、考试内容完全一致。开学后,很多课程也是在一起上的。我选择MA的原因在于自己更加喜欢翻译,而不是写汉语作文,同时百科知识需要背的东西太多。
        下面说说四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政治:政治是一门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课程。前期不必看,看了也未必会有效果。后期一般指是暑假或者是9月份(甚至是更晚),不用担心时间紧张,政治不用花很多时间是由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即一些内容大家本科就已经学过了,多少还是有基础的)以及考试要求(一般只要过线即可,即55分左右,这个分数是不难达到的)。同时,政治大题基本上每一年都有很大部分的命中。考研政治可以选择的课程非常多,我是自己看肖秀荣老师的。最后背了他的四套卷(8套卷看了下,没时间了),没有背其他机构的,因为内容不会相差太大(你想想看,如果两家机构的内容完全不一样,那是不是就只有一家能押中,显然不符合大部分机构都能够押中题目的事实)。同时也不要太纠结是否一字不落地背完,关键是读熟,然后考场上根据材料和自己所学尽量多写些就好。但也没有必要太多,重要的是要点要有,不能乱写。政治的复习一定要多动脑筋,不能死学。一般来说,如果政治只要过线即可,那么大家的目标定在70(或者65)分就差不多了。
        二外。我的二外是日语,零基础、纯自学,用的是标日,第一年日语考了76分。首先就是二外的选择,可以在日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中任选一科(不同语种需要看的书的数量不同,官网有说明)。其中日语和法语,选择的人是最多的。我不知道法语的情况,但是2017年年底考的(为了避免与“级”、“届”等概念混淆,我都这么表达,一目了然)的法语试卷有一定难度(看群里同学说的);相比之下,日语就简单一些,但是日语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总的来说,我的日语学的很累,相当累,第一年考的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日语花了我太多太多时间,因为按照要求,需要学习四本书(标日或者新编日语都是4本书),初级学得还可以,中级就晕了,东西太多了,一课的内容多得让人看不到希望,哈哈。而且标日中级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太细了,很容易把人搞死,学着学着就不想看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这要求大家对日语要足够重视,即学日语要趁早,否则后面很有可能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意思就是说,就算内容再多,但是如果你的时间非常充裕的话,也是能够应付的。第二,由于我身边没有这方面的老师可以咨询,所以后来买了某机构的二外日语课程,是专门针对北外的。里面老师先是梳理了一遍四本书,是梳理,不是逐课讲解,我重点听了中级的内容,就相当于划重点吧,告诉你哪些东西要看,哪些东西可以不看等等。然后也有二级语法讲解和真题讲解,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思路,事半功倍。我二战的时候,日语开始复习的时间很晚,大概9月份才开始,因为我一战把能学的东西基本上都学完了,虽然很乱但是该学的内容都学过了。然后二战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看了老师划的那些内容,比较精炼,最后的成绩也还算理想。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网上很多人都说要看N1的词汇和语法,这些说法可能都是好几年前的了,对于现在的日语真题真的不适用。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备考时间不是好几年的话,完完全全可以不看,因为就算考试考到,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只要你基础够扎实,考65分以上是不难的。二外日语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貌似是句废话),选择题占大部分,2016年和2017年年底的考试选择题都占到了70分,选择题为30分,所谓的非选择题就是翻译。2016年底考的是15个英译汉(单句)。17年是日译汉和汉译日都有,其中日译汉为多数。翻译的难度都比较小,涉及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较为初级的语法和词汇,只要把大概的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基础英语,这是专业课一(有的也叫业务课一),上午考。2017年年底考的基英试卷在题型上和往年没有变化,都是改错、阅读、翻译。但是分数发生了变化:改错仍为30分,阅读60分(前几年是75分),翻译60分(前几年为45分)。也就是说翻译的比重在提高,所以大家的翻译能力绝对是重中之重。对于改错,大部分考生都是软肋,我改错也一般,考试的时候大概错了3个(考试过后对了原文,没有参考答案可以对)。练习主要是历年真题、星火英语和华研英语的改错书,一天2篇的样子,后期加大练习量。个人认为改错这一题型,多做题目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要多总结,知道常见错误点是什么。其实题型千变万化(例如,16年年底试卷的材料来源于外刊,讲的是特朗普;而17年年底则回归到了文学),重点在于自己的基础知识,比如搭配、词汇用法等。第二是阅读,阅读一共四篇,第一、二篇是常规的四选一;第三篇是判断对错;第四篇是7选5(给你一篇文章,挖掉5个空,再给你7句或者7段话,填进去)。2017年年底的题目,难度不大,话题也较为常见,可以拿专八阅读来练习。关键在于准确率,因为分值较大。最后是翻译,2016年年底的英译汉是美国两党制(就是美国两党制的基本概况,好像是说美国的两党制其实并非真正的轮流执政,也是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汉译英是专八原题(可搜索“我的导师是亚裔人,嗜烟好酒”找到),难度不是很大。2017年的则是文学类+环境类。题材也是比较常见的,而且环境类也是CATTI常考的题型。在这里插一句,CATTI(尤其是笔译)和考研(尤其是初试),并不冲突,因为都是翻译,只要你的功夫到家了,在考研之前考了CATTI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时,两者在一些方面也有不同,因此没有必然联系。具体来说考与不考都是大家的选择,我身边选择考的人更多些(就算没有过,就当是练笔好了)。
        英汉互译,大头来了,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没有过初试的学生,都是败在了这一科上。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1、翻译到底怎么学;2、我的译文到底哪里不好了;3、我看外刊挺多的啊,怎么还是就那么点分呢?4、我是跨专业的,该怎么办啊,竞争得过英专的吗?5、我二笔都过了,考研怎么没有考上呢?先说下官网指定的那些书籍吧(淘宝、当当都有卖,版本可能略有差异,但都差不多,不必太在意是第几版本),我记得我一战的时候是四本,现在貌似又加了几本。我是把四本都买了,但都没有看完,因为感觉很多翻译理论对自己帮助不大,看了还是不会怎么翻译。李长栓那本可以看看,当然也不用全看(例如一些关于翻译历史的,看了也没有多大用),这个书里面一些内容是讲中式英语的,但内容不是很多、很全,所以想对这方面有更多了解的同学,可以把那本蓝色的中式英语之鉴看下,内容很细。后面也有练习题,不足之处是那本书是全英文的,内容很多很多,可能看起来有些吃力,对个人悟性也比较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看了,很多时候也未必会用。因此我的建议是只看一部分就好,比如每一个单元只看前半部分,然后找些题目练下就行。叶子南老师那本也挺不错的,不过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理论不用看,后面的一些配套练习倒是可以做一做,看看老师是怎么讲解的。庄绎传的书,难度不大,比较适合拿来做练习,适合前期看。不过里面很多东西现在考试已经不怎么考了,时政类文本也较老,所以不一定要篇篇练习。其实理论的东西或许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好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蒙特雷的口译只教练习,几乎没有理论的学习。我的意思是:不是说不看理论类书籍,这肯定是要看的,但绝不是重心(除非你在这之前已经阅读了很多很多书籍,积累了大量表达)。  
        具体来说,很多同学的译文质量不高,问题一般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输入不够。所谓的输入,可以理解为精读,但精读完全不等价于读经济学人,高翻一位老师说过“这本杂志的语言质量确实不错,但并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同时我们的阅读也往往是一知半解(例如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词汇的特殊用法、背景知识等方面做得都不够好)”。换句话说,阅读经济学人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扩大词汇量,否则里面很多刁钻偏怪的词汇,在阅读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建议大家在前期可以看看FT中文网,很多都是双语的,且国内国际新闻都比较多,时效性很强,但是文章数量可能不是很多。第二就是语言质量。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练习,自己译文质量一定高,其实不然,因为你对于高翻的要求没有更高的把握。什么要求呢?比如说“简洁”,那要简洁到什么地步呢?再比如“地道”,什么是地道呢?如何使自己的译文更加地道呢等等。这个问题就有些难解决了,如果是自学,那么对于自己的悟性要求就很高,得懂得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学习。我不属于这种的(捂脸),所以我买了学长(某985院校,非英专,二战MA考上的)用过的网课,高翻初试全套课程,内容很多,感觉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会好很多。英译汉、汉译英都有,材料比较多,参考译文的制作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的(我记得汉译英部分,一个老师说他为了查证哪一个单词是最贴切的,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其实高翻就提倡这样的翻译精神),老师都是高翻毕业的,信得过。因为时间关系,英译汉部分,我主要是自己练习,然后看参考译文,每一篇译文后面都有一些背景知识,对于自己不够了解的内容又会去查百度百科,对于知识储备很有帮助。汉译英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有些吃力,所以我作为了重点,每一篇译文都认真听老师讲,如果说我前期的积累和阅读是拥有了飞机的所有零部件,那么老师的讲解就是给飞机加满油飞到天上去。我着重听了小品文,巧了,最后的互译考的全是政论文,哈哈!但这并不会影响最后考试的发挥,因为自己的思维和翻译素养训练出来了。后来找了几个研友一起批改译文,就改了几次吧,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就退出了。在这里插一句,找同学一起批改译文可能是很多人的做法。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找一些跟自己水平相当或者略高一些的,否则拖拖拉拉的,到最后进步也非常不明显。退出批改之后,我又找了个老师,专门批改译文的,30次,3000块钱,有语音讲解,因为这个老师的材料是设定好的,没有真题部分,加上我找她的时间也有点晚,所以我就上了两次(打个小广告,如果有需要的同学,我可以将剩下了的28次转给你,因为这个老师已经不收学生了,价格再议)。只上两次的第二个原因是我在后期找了个批改真题的老师,改了近10年来的真题,老师也是高翻的。老师改得很精细,一开始的时候,都有很多批注,深受打击哈哈!并且会给出参考意见以及复习方法。但最后几次,他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保持感觉就好。听到老师这么说,真的感觉自己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钱没有白花,也增加了考试的信心。
        我在翻译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总的来说,就是自己积累+老师指导。我觉得两个环节缺一不可,自己的积累是为了提高知识储备,翻译时有话说,不会纠结各种表达。然后老师的作用是帮助明确目标,知道自己哪里还是薄弱环节,这样效率会更高,不会死学习。费用方面当然也是需要考虑的,但话说回来,考个高翻,不能这点钱都不花吧,哈哈。而且我是二战,已经经历了一战时自学日语的苦恼,真的不想二战又死在专业课上。所以花点钱还是值得的。
初试大概就是这样,下面说说复试。MA复试的占比从2017年4月的复试开始由70%改为50%,也就是说初试复试一样重要。复试没有参考书,怎么会有参考书呢,给你一堆音频吗?复试考的是视译、复述和面试(占比分别为30%、30%、40%),以前还考二外听力,但是现在不考了。
        关于复试,放在首位的个人认为不是复试考哪些东西,而是你从何时开始准备。北外高翻的复试时间一般是在确定进入复试名单之后的一周到十天内进行,也就是说,当你得知自己进入复试到正式复试,最多只有短短十天的时间。对于95%以上的人来说,短短十天,把自己从小白提升到一个能自然、顺利通过复试的想法,恐怕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在本科期间就训练过口译,并且有一定的口译实战经历,再加上有扎实的笔译基础,那么十天突击一下面试方面的内容,还是有希望的,当然这仅限于极少数的人。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提早准备,至少应该先提升自己的听力能力。
        所谓的视译,是看英语说汉语。一面A4纸,文章500字左右,给5分钟阅读时间,时间结束后开始录音。5分钟里面,可以做做笔记、划分意群,调整下呼吸,做好准备。视译的方法是顺句驱动,不要有太大的跳跃和倒结构,然后语气一定要把握好,不能有太多的停顿和filler,否则肯定会很影响分数,因此大家平常在练习的时候,要多录音,找不足。考场上要淡定些,千万不要紧张。视译的练习,就用红色封面的《英汉视译》就行,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质量挺不错的。多练习,一定会有帮助的。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讲话要经常练习。
        接下来是复述,是听英语说英语(如果是翻译的话,那不就变成同传了嘛,人家考的是复述啊)。音频,时长一般为3分钟,连续听两遍,可以做笔记,其实肯定要做笔记(除非你记忆力很好)。两遍过后就开始说,还原度当然是越高越好,因此自己平常要多练习,多熟悉笔记法,口译书籍很多,我用的是《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最大的特点是细致、易懂。材料首选是奥巴马每周讲话、特朗普每周讲话,这个考的是比较多,是真多。此外,TED演讲(不用选时间很长的)和经济学人也是很好的材料。但是在准备过程中不需要练习的特别多,因为考这两者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这里我简要说下复述的训练吧,首先我建议大家从VOA慢速开始。虽然是新闻类的题材(很多前辈认为新闻类题材对于训练逻辑和思维没有特别多的帮助,因为全部都是facts),但是我认为对于训练听力的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那些需要两三遍才能听懂大意的同学来说,利用VOA慢速来训练听力是可取的。关于笔记法的训练,很多人都不一样,只有自己不断练习、多录音,才能够知道哪里是好的,哪里还有不足之处?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译是口译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笔译基本功,口译不可能好。比如2017年年底的互译试卷,第二篇英译汉考的是类似于联合国秘书长的致辞,如果你笔译都做得很差,那视译又怎么可能会好呢?因此那些在准备初试时就天天担忧复试的同学,是真的操心操过头了,练好笔译,对复试的帮助照样大大的。
        最后是面试,面试问的第一类问题,基本上都是当下的社会热点,比如今年考到了中美贸易战、两会热点(这个据说明年都是需要准备到的,很多当下时政都会有所涉及)最主要的是自己平常多积累,多看新闻,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关于时政新闻的搜集,第一个方法当然是上网搜索,但这不一定会很全面,而且未必有一个全面的保卫。所以第二个方法,建议大家用央视客户端来整理,上面有几个节目挺不错的:新闻调查(比如共享单车问题,里面分析地十分细致全面,来龙去脉+解决之道);国际板块可以看国际时讯。当然还有其它很多节目,大家可以自己搜,看看哪些比较感兴趣。这个是不分初试复试的,平常都可以看看,一来积累了背景知识,二来也有益于改善自己英译汉的表达(让你的汉语更加地道,不要有太重的翻译腔)。同时一定要组队学习,互相借鉴,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比如三人一组,一个人准备5个话题,一交流,就是15个,就算有重复,也有10个。复试的礼仪就不说了吧,这是最基本的,不管跟谁说话,也要有基本的礼貌对吧。然后要自然大方,自己会说的多说些,不会说的,少说点(也别太少哈)。就当是去企业应聘一样,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出来。问的问题除了时政类的以外,另一类常见的就是跟翻译、个人就业有关的了,比如:(1)为什么要考北外、高翻?如果是跨专业的,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要跨考啊?(2)笔译和口译的不同?(3)以前有过口译实践吗?(4)为什么想做翻译?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等等。这些问题自己平常要多准备,一定要多准备。我看了2017年的录取情况,一个总分390+的学生(不知道是MA还是MTI)被刷了,就是败在复试上。因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我一开始对于高翻复试的情况也不怎么了解,而且淘汰率较高,所以也报了班(需要的私聊,我就不打广告了哈哈)。
        最后,说说自己两次备考高翻的感受吧。首先肯定是要感谢父母,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信任,我是不可能考上的。其次就是碰到许多对自己进步有益的老师和研友,是你们让我的备考之路不显得那么孤单、无助。跨考生不易,三跨生更不易,内心负面的心绪如果不及时排解,很容易后劲不足。北外高翻,说难难、说易易,但是只要自己基础够扎实,阅读量大,会考试,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取得满意的结果还是不难的。而且,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没有考上,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彻底否定自己——人生的机遇不可能就考研这一个,未来的情况谁都无法断言(一位学长跟我说过,就算考上了北外高翻,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在备考过程中,其实自己的很多实力都得到了锻炼,而能力的形成对于自己做很多事情都是有益的。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吧,如果大家还有问题、需要备考资料或者老师联系方式的,欢迎留言。祝大家备考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考研校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9699607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

运营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宁生活广场C座

Copyright   ©2010-2022  考研校  Powered by©Discuz!  
京ICP备180340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