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经验交流] 学姐讲堂|中国海洋大学[440]背诵重点全课件已经备好,点我即得

0
回复
2294
查看
[复制链接]

2181

主题

2193

帖子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7861
发表于 2022-10-15 1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姐介绍
布丁学姐
22年上岸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排名前五名。对重难点把握
较为清晰,对新闻传播理论理解到位,对专业课真题题型和研究透彻。熟悉备考准备流程,擅长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与规划。
课程内容:
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内容
网络传播学概论内容都是和这个新媒体相关的,比如社交媒体、传统的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数据新闻、众包等比较新兴的专业名词。
01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以及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
1.预测新闻的增加
2道模式的改变-数据
3.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运用数据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个性化程度
注意:小标题需要记住。
02智媒化媒体的特征
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
信息生产的角度看:(非常重要)
(1)用户分析与匹配的场景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智能化的媒体将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
(2)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
智能化机器进入到新闻信息的采集、分析、写作等环节,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由多元主体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完成的协作式报道,在未来将更为普遍。
(3)新闻传播的泛在化、智能化与新闻体验的临场化:
各种智能物体将成为新闻接收的终端从而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获取,而VR/AR等技术,将头人们塑造全新的新闻临场感。
(4)互动反馈的传感化和智能化。用户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将通过传感器直接呈现。甲户反馈将进入到生理层面。
03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产生的新模式(重要)
1.个性化新闻
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定制信息生产
2.机器新闻写作
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目前已在欧美主流媒体的财经、体育、天气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
3.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新闻是指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经分析整合,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融入新闻报道,进而完成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与个人生活较为贴近的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口穿或设备等终端,还能感知记录人的生理、行为等数据,这些个人信息数据不仅是对新闻生产资源的极度扩充,还能帮助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精准推送服务。
4.临场化新闻
临场化新闻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形“临场”即进入现场。它使用了3D游戏和虚拟机实技术给使用者创造了一种“存在感”,能够使草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网络视频直播。网络视频直播不是电视直播的简单小屏1化,直播的主体、直播的题材、直播的方式与体验等都会有大的变化。
②VR/AR新闻。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直接“到达”现场,360度沉浸于现场,而不是由媒体用二维平面“再现”现场。
③VR/AR直播。该形式将在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报道中成为趋势。
5.分布式新闻
分布式新闻是借助计算机的分布式计算进行具体的分布式处理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此类技术在社交媒体中实现多主体的自组织模式的话题报道,通过对新闻信源资源的发现和整合,实现多主体、多角度的协同报道。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即多种主全貌的构建。维基百科便是分布式知识生产方面的一个典范,而在新闻领域,借助一些开放平台,人的“认知盈余”与机器、智能物体的智能资源结合在一起,将有助于对一个特定的新闻主题建立起丰富的认知框架,也有助于推动人们在某些角度下的深入挖掘在分布式新闻这样的模式中,各种主体的资源发现和整合,报道任务的分配与报道过程的协同,是发展的核心。分布式新闻意味着新闻生产进一步去中心化。专业媒体索然仍然不可取代,但是并非唯一决定性力量。
机器人新闻的影响:
【优点】
1.“机器人写手新闻”的出现,使得物联网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包括移动互联网中的地理位置数据)、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以及新媒体中的各种用户数据被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应用。新闻信息的来源不再只依靠记者,依靠人力的发掘,而增加了信息系统的直接机取。在此过程中,记者的角色将逐渐弱化,新闻信息自动化采集的比重逐渐增加。
2.主体变化一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是自然人,但是“机器人写手新闻”的生产主体是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自然人。
3.新闻生产速度的提高一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包括“新”和“快”两个方面。
新,即新鲜、新颖,新生;快,即要求写稿和发稿速度快。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生成的“机器人写手新闻”,在信息抓取及文本生成方面的速度都是人工所不能及的。
4.生产效率提高一“机器人写手新闻”将传统新闻生产的采、写、编、排等过程融合在一起,化繁为简,形成了从“数据抓取”到“文稿生成”的两步式新闻生产方式,大大缩减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优化了整个新闻生产体系。
5.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一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机器人写手新闻”在固定的文本模板中嵌入不同的数据信息,按照标准的报道模式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进行报道,在报道方式上呈现出固定化、模式化的特点。
【缺点】
1.新闻写作模式化、固定化
2.缺少新闻温度、人文关怀
3.无法进行新闻的深度报道与挖掘
4.侵犯个人隐私,滥用网络数据
5.新闻报道不平等的加剧
“机器人写手新闻”的应用需要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并非所有的媒体机构都能够和用“机器人写手“完成新闻报道,有能力使用这一先进技术的媒体机构可以率先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便捷,并可以节省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利于其发展。这种运用的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剧媒体间的竞争,给部分媒体带来更大的生存、变革压力。
另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收入也会不同,从而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新闻报道的不平等现象。“机器人写手新闻”最先运用成功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媒体,依托于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比其他地区更早、更快、更好地运用新的报道方式,更加大了国家和地区之间新闻报道的不平等。
04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网络集多种传播于一体,是一种复合性媒介。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两个层面:一是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在不同层面功能的侧重点有不同,而且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
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二)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1.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技术结构上的连通性促进了信息在网络中的自由流动和相互渗透。网络中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信息,可以从一个网络节点流向其他节点。
2.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信息的连通性使互联网构成了真正的信息网络,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往往基于这个信息网络的架构。信息间的联系,构成了人们获取更多信息,拓展视野与交往范围的桥梁。
3.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互动性。
4.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受众处于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中,受众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影响:
受众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超越时空,影响程度较大。
信息和意见的流通四通八达,并且由此带来控制的困难。
连通性意味着高度的聚合性,它能分散的,隐藏的个人选择外化为一种集体的选择,使得弱小的个人意见集合称为一种强大的集体声音。
(三)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1.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网络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人或组织。这种开放性,使网络传播的格局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
2.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从时间上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全天候地处于信息发布的状态,对于突发事件或动态发展的事件,可以做到即时发布,全过程跟踪,不间断报道。这种开放性与受到出版周期,播出时段等限制的传统媒体形成鲜明对比
(四)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所做的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的概念,即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样一个中间环节。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提出了“N级传播”的模式。他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而后者则是“多级”的。
传统传播存在“多级”传播,网络传播更是如此。而且多级传播不仅出现在“影响流”中,也出现在“信息流”的传播过程中。多级传播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深。
网络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三者的组合,有时还包括组织传播。这中间的环节数量可以无限增加,也就是说传播级数可以无限增加。
(五)网络传播的网状化
各种传播主体都是一个节点,借助网络从一个点扩到一个面。
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
05公共领域
(一)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它是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其界定如下: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讨论的是私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
其次,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是相对立的,它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公共领域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公共领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
总之,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作为公众聚集的领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出批判,形成公共舆论,其精髓在于其批判性。
形成条件: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应满足:首先要求具备一种平等、自由的社会交往的方式。各色人等,不论层次与职业,均能在理性的层面上参与讨论。其次,公共的讨论应当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即所有人能加入讨论的行列。公开性,只要拥有财产并受过教育,就可以参与其中。
06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长尾理论: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他的《长尾理论》一书中认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主体部分,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非主流的、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虽然是需求的尾巴,但是,它们累积起来,也能产生与主体一样的销售业绩。在克里斯·安德森列举的10个有关长尾现象的成功案例中,有8个是来自互联网的,包括维基百科、谷歌,eBay,豆瓣等。长尾理论说明了非主流的,个性化的需求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些非主流需求和相应的满足方式。
07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渠道特点
1.技术和平台依赖性
2.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与可控性
3.交流手段的可选择性
4.传播情境的虚拟性
(2)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表演与印象整饰
“拟剧理论”由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给予某种印象或尽量避免与给予的印象相抵触。对于他们而言,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声称具有或被赋予的品性是他们最本质和特有的品性。也就是说当演出结束,演员回到后台才显现出真实的面目,恢复本来的自我。
后台就是观众止步、闲人莫入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和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呈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4)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关系的影响
(5)对大众传播的意义
1.人际网络传播日益成为大众传播的桥梁:一条信息人如果迎合了多数人的需求或兴趣,那么它不仅可以在网络的大众传播渠道和群体传播渠道中迅速传播,也可以在人际传播渠道中迅速传播。于是传播能够达到成几何级数的增长效应,所以很快能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这是“个人门户”传播模式兴起的基础。
2.网络传播具有基于人际关系的劝服作用:在意见、态度的传播方面,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力量有时甚至比大众传播渠道的效果更好。因此,在社会舆论传播,社会动员方面,网络人际传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3.互联网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也是流行文化传播、病毒式营销等的重要渠道。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1)群体形成的基础:社区
虚拟社区:网络中出现的社区也被称为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在他1993年前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是基于自己参加“全球电子链接”(Whole Earth’s Lectronic LinkWELL)这一“新闻组”的体验开始虚拟社区的研究的,WELL所代表的是互联网中第一代虚拟社区,是以当时的“新闻组”这样一种技术为平台基础的,而今天的网络社区更多的是后来兴起的其他应用。虚拟社区虽然依赖于网络这样一种点拟空间地域上的共同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征,但是,意识、行为及利益的共同性仍然是虚拟社区的重要特点,因此,它仍然是一种社区。有研究者认为,尽管虚拟社区源于人类四种基需要:
(1)兴趣(interest):人们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进行交流;
(2)关系(relation):人们分享一些相似经历或经验而形成某种关系;
(3)幻想(fantasy):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幻想和娱乐的新世界;
(4)交易(transaction):人们交换关于产品的信息或进行实质性的商品交换。
(6)群体传播重要影响因素之四:群体心理
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社会助长作用: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三是由James Stoner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
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三)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①网络传播的低门槛性,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格局的复杂化。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外,商业网站、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与机构、甚至一些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制度化的传播,这些传播也可以达到与传统媒体相当的传播效果。
②网络大众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大拓宽了公共信息传播渠道,使过去处于特权地位的传统媒体分地位受到挑战,过去单一的田媒体发出的声音被多种来源发出的声音冲击,受众处一个更多元的信息环境中,这可能为他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做出判新提供更多参照,但也可能造成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造成虚假新闻或信息的泛滥。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①受众端出现分化:网络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与层次性,使信息在对受众端产生作用时可能因人而异,同样的作品被人们接受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②多级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容易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其他传播渠道交织起来,多级传播在网络中非常普遍,而且它们往往取决于受众的自主选择与组合。在多级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现象很容易出现,这也使对传播效果的预测与控制变得更为困难。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网络媒介可传输多媒体内容,这使得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可以突破过去任何一种大众媒体手段的限制。除了Web网站和客户端,网络中的大众传播,还可以利用BBS、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这是其传播手段复合性的另一个体现。
4、受众的高能动性与传播的互动性
①受众在信息生产方面所表现的能动性
②受众在信息消费方面所表现的能动性
③受众通过与专业机构的互动所表现的能动性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①受众在网络大众传播中的主动权得到了大大加强。受众的深度参与,使网络传播已经不再是传播者可以单方面把握的过程,而是双方“共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传播过程。
②网络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也使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考研校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4009699607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

运营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宁生活广场C座

Copyright   ©2010-2022  考研校  Powered by©Discuz!  
京ICP备180340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2479